校教〔2013〕35号
关于印发《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进展情况检查报告》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直属学部: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李江蛟副校长带领教务处、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教学指导评估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于2013年7月6 -7日对我校机械类、电气类、土建类、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五个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
希望各二级学院、直属学部按照“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厘定专业建设的思路,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希望各二级学院、直属学部牢固确立并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按照“准确定位、改革创新,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
希望各二级学院、直属学部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深入研讨专业设置架构,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集群,打造专业文化,建设一批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彰显学校办学水平与特色的本科专业。
附件: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进展情况检查报告
二○
附件:
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进展情况检查报告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制定下发的《“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安排,学校组织有关人员于2013年7月6 -7日对我校机械类、电气类、土建类、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五个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本次检查的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总体情况
1.各相关二级学院对本次检查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关于做好“十二五”省重点专业阶段性检查工作的通知》(校教通[2013]40号)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各专业负责人借助PPT形式,分别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中期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和汇报,思路清新,语言简练,既言明了工作进程和取得的成绩,也实事求是地陈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检查组成员认真听取了各专业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追问,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对二级学院提出的一些有关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解释或答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一定会全力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类)项目的实施,做好服务工作。
3.总体来看,各重点专业(类)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措施有力,分解了建设任务,落实了建设责任,建设进度符合要求,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4.机电工程学院以招标的形式分解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将机械类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以子项目的形式划分到相关人员,任务到人,经费到人,责任到人,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同时,该院在实验室开放、核心课程建设、专业类课程打通、实习基地共享、校企联盟等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思考和举措。
5.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电气类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育适应地方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该院实行了实践基地“校代表”制度,选派专业教师担任实践基地的“校代表”。实践基地“校代表”主要承担六项职能:基地学生管理、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就业联系、产学研联络、基地建设及升级、高新产品研发等。同时,该院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实行了盲审制度,随机抽取盲审人员名单,得到全部专家同意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可进入答辩环节。该院在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课程建设、单元制教学、研究性课程建设、教风学风建设、考研指导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6.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土建类重点专业中推行了专业导论课程、研究性课程;组建了6个教学团队,按团队分解建设任务;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施工实习;在教风学风建设中出台了四条禁令,在专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进行流水批卷,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另外,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该院增加了中期答辩成绩在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中的百分比,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质量。该院在虚拟实验室建设、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等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举措。
7.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在“软件工程”重点专业建设中,致力于“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该院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核心课程群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等方面也有较大进展。
8.光电工程学院在“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专业建设中,按照“一个目标、二个课堂、三个模块、四个层次、五个结合”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一体两翼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该院在课程建设中实行了“首席教师”制度,成立了若干个以“首席教师”为引领的课程建设团队。首席教师由教学、实践、管理经验丰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担任。
二、值得推广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1.建设任务和经费使用分解中的“招标制度”(机电工程学院)。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校代表制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盲审制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4.教风学风建设中的“教考分离、流水批卷制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实践教学中的“校企一体化、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6.课程建设中的“首席教师制度”(光电工程学院)。
三、有关二级学院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实验(实践)教师缺编,职称偏低。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合理。
2.实习经费过低。某些专业落实生产实习单位有困难。有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兼职教师)的职称学历低,达不到学校的聘任条件。
3.培养方案的模版需要修改,灵活性需要提高。180学分的限制导致基础理论类课程学时偏少。
4.高层次的教学项目偏少,高水平的教学论文不多。
5.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与就业实习之间的关系有时难以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