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常州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七大工程”、“党的建设工作”及大学设置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实施方案》,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逐步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培养模式多元,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致力协同育人,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大学设置指标体系要求,在确保在校生人数的学科及专业结构比例达到大学设置标准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集群,打造专业文化,使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成效,高层次教学项目和成果逐渐增多,教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具体目标
1.结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需求,获批8~10个新专业,10~15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建设好5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形成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光电工程、建筑工程、通用航空、经济管理、艺术设计、教师教育、语言文学10大专业群。
3.2~3个专业在国内同层次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
4.6~8个专业达到省内同层次高校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
5.3~5个专业高水平通过专业认证(评估)。
三、建设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的路径
学校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强优、育新、调弱”的思路,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好5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形成10大专业群,充分彰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特征。加大对省级及以上卓越计划专业、品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类)等优势专业的投入,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教学条件好、师资条件优、办学水平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集群,使之成为学校的“名片”,并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增设、培育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前景广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之成为学校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对部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招生、培养、就业综合质量不高的专业加以调整、转型或停止招生。
(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学校将围绕常州市重点发展的10大产业链和10大新兴产业,形成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光电工程、建筑工程、通用航空、经济管理、艺术设计、教师教育、语言文学等10大专业集群。推动学科专业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省级“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类)项目以优良成绩通过验收,形成可示范辐射的经验,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发展。学校全面推动各专业集群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全面化、机制化、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规划期内拟新设专业名单见如下:
年份 | 拟新设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所在学院 |
2016 | 应用统计学 | 071202 | 数理与化工学院 |
交通运输 | 081801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082003 |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 |
飞行技术 | 081805K |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 |
2017 | 材料化学 | 080403 | 数理与化工学院 |
信息安全 | 080904K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
投资学 | 020304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
美术学 | 130401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
2018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080414T |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080408 | 数理与化工学院 | |
商务英语 (空中乘务方向) | 050262 | 外国语学院 | |
会计学 | 120203K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
2019 | 审计学 | 120207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翻译 | 050261 | 外国语学院 | |
广播电视学 | 050302 | 教育与人文学院 | |
机器人工程 | 080803T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
2020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080604T |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
音乐表演 | 130201 | 教育与人文学院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080910T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三)推进模式多元,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学校将从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地方发展出发,针对“生源构成的多样化”、“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需要”两个问题,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类)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在“专转本”、对口单招、中高职与普通本科“3+4”、“3+2”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校内工、管、艺、文、教等专业融合交叉,开办辅修专业、自考第二学位专业,培养具有“技术+管理”、“外语+商务”、“工程+艺术”等特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形成卓越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应用型三足鼎立且有机互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同业态和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
(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按照“提升人文素养、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思路,构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逐渐体现“横向分类、纵向分层,学段衔接贯通、学科融合渗透”的特色,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学校层面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建好200门左右通识教育类课程;二级学院层面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专业系层面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合作课程、研究型课程建设,建好10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各专业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明确界定其知识能力结构。学校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购置通识选修网络课程资源、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库、引进“慕课”等大规模数字化在线教学资源,依托毕博教学平台建设好500门网络课程,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五)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实践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创新性、协作性、研究性实验。校内实训坚持“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校外实习坚持“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维一体。以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引领,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培育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作用,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完善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确保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实践创新项目。
(六)致力协同育人,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逐步建立“四纵四横”的协同育人机制,横向分为校企、校校、校地、国际协同,纵向分为组织协同、平台协同、项目协同、活动协同四种方式。各专业要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实施与工程实际“零距离”、“无缝对接”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加强与中、高职院校合作,推进“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致力探索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路径,促进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形成。各专业要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的“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在工业制造、动漫产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教师培训基地以及职业技能认证基地,进一步完善学校多维度服务社会的体系。
积极拓展与境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办好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积极建设国际化校园。
(七)加强质量监控,推动专业建设水平螺旋式提升
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三级管理,政府、学校、专业机构、社会四维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适应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牢牢把握面向全体学生、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原则,建立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审”+“专业认证(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第三方评估优化发展思路,诊断性评估推动改进,推动各专业全面评估自身实力。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学3个专业确保通过江苏省师范类专业认证,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工科专业分期分批申请工程教育认证(评估)。
四、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审议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各二级学院院长、直属教学部主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
(二)促进教师发展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教师赴境外、校外研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开展教学咨询服务、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文化建设等活动;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开展名师公开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和资深教师、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评教、评学制度,引导教师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人才培养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增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改革研究等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新增生均拨款、新增教学经费要优先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学成本核算,管好、用好预算内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全面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四)打造专业文化
牢固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和凝炼体现特色的专业文化和专业精神,使之成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教风。加强学习文化建设,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加强教学管理文化建设,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证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