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2416

常工政教〔20179

  

各二级学院、直属教学部,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现就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识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通识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通识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全校通识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单位应明确通识教育工作分管领导。教务处负责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协调相关单位建好通识课程,引进优质网络通识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数理与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学生工作处(部)等教学单位和部门负责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遴选课程首席教师,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建好和开出相应的通识必修课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人事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3.建好通识必修课程。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按规定开出各类通识必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应充分考虑生源对象和专业的差异,分类别分层次实施教学。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计算机公共课程应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开出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或其他计算机类课程。专业导论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课程均要统一安排上课,任课教师应由专业系主任或资深教师担任,学生工作处(部)做好相关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进课表、定教师,由学生工作处(部)负责开出。

4.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借鉴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逐步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涵盖人文、社会、自然、艺术、创新创业等学科领域。

5.大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立项建设国学、文学、哲学、逻辑学、音乐、美术、自然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八大类通识选修核心课程。按照大类立项,采取一次申报,分年度实施的方式进行,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中标立项的课程组首席教师负责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并承担实质性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课程组应根据建设进度,逐年面向全校学生开出通识选修课程。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的立项、管理、验收。

6.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研制教学素材库、试题库、网络考试平台,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引进名校名师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选用优秀教材,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材,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7.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发微课、慕课,试行翻转课堂。各教学单位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形成案例,逐步推广,形成教学特色。

8.加强课程考核改革。鼓励教师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习、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推进课程考核的多样化、个性化、有效性、科学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必修课程必须组织全校性的统一考试。有条件的课程可以试行机考。通识选修课程的考核可采取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审美创造、艺术创作等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

9.开展相关竞赛活动。每年定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数学、物理、英语、体育等学科竞赛活动,逐渐形成特色和传统。相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应学科竞赛的具体实施,安排竞赛分管领导,制订竞赛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竞赛的宣传、报名、学生选拔,选派竞赛指导教师,组织赛前训练。在校级竞赛的基础上,择优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

10.加强通识必修课程的学习指导。通识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切实加强对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指导。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要认真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单独辅导。任课教师应定期组织现场答疑,或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答疑。开设数学、英语、政治课程提高班,供考研学生选择,纳入通识选修课程进行管理。建立数学、英语、政治课程考研辅导教师组与各二级学院对接的长效机制,满足考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进修、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微课制作比赛等活动,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继续举办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12.实行课程首席教师制度。每门通识必修课程应确定一至两名首席教师,课程首席教师的遴选、管理和考核由课程所在二级学院(直属教学部)负责。课程首席教师应及时了解国内外本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定期组织集体教研活动,按要求做好试题(卷)库建设。课程首席教师应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效果调查。

13.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设立通识教育研究委托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1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通过专项检查、督导听课、领导听课、教师评课、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并将教学效果评价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评定、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做好教育教学管理档案、教师课程教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推动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15.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为开展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竞赛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大相关竞赛活动经费投入力度。加大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通识教育研究委托课题和通识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

一七年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