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产业学院 ——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01-10浏览次数:13


图片

基本情况

图片


Basic information


01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和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常州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图1所示)是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形成以恒立液压、天元智能等数十家领军企业为龙头、近百家科技型上市企业为骨干、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十百千创新型企业集群, 拥有200余个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超6000亿元,产业态势发展良好。

图1 常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02


常州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枢纽学科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设计”等国家一流专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融合恒立液压、常柴股份、汤姆智能、天元智能、万帮数字能源、诚功阀门等区域知名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协同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常州科教城、常州工学院中德亚琛中心等政府、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以“智能+”为技术底座,共同建设政行企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重点支撑常州及周边区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共享,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服务高地(图2所示)。


图2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基本功能


03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正式成立于2019年6月(图3所示),于2020年6月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同年联合政校企合作成立了专家建设委员会,2021年4月通过教育部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同年12月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图3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发展历程

图片

建设举措及成效

图片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iveness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秉承以“立德树人”和“学研创用”为基本内涵的“产教协同,德创融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整合校企实践创新相关资源,以基地为实施平台,构建了以“课程引导、产业熏陶、实战历练、自我提升”为总体框架的“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品质的工匠型卓越工程师。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所依托的“机械工程”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等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于2019年获批国家发改委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获批国家科技部中德亚琛“先进成型与智能制造国际研究中心”。产业学院所依托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均已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

近三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对接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需求,校企共同开发产教融合型核心课程13门,其中《供电技术》《有限元法及其应用》两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力学》获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多年来一直坚持数字化新形态教材教案开发,已开发20余部产教融合型教材、50余部产教融合教案,其中获批江苏省重点教材8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2部。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建设“沉浸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引企入校共建“研习工厂”,师生参与项目研发、实际案例训练、模拟生产、创新创业训练、技术与作品交流等,培养师生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学习综合能力。2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校企共建36个实验室、113个“五合一”基地,加速重要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已建设完成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遴选了10余家企业入驻,有效增加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机会。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聚焦队伍新形态,通过实施“引航计划”“提能行动”,建设融“校代表”“企航师”“产业教授”为一体的开放式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导师通过相互交流、定期轮训、相互补充,呈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新形态。坚持成效导向,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在教师考核和评价过程中的比重,并将青年教师企业脱产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兼顾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共赢。近三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校外教师占比50%以上,科技副总、企业博士后、企业挂职锻炼人数逐年递增(图4所示),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14名,市产业教授60余名,校产业教授100余名。



图4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部分企业挂职教师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借助于常州地方产业优势,围绕智能包装技术、阀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工业仿真智能制造的四大细分领域,建成了智能产线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协同制造创新中心、智能测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仿真中心(图5所示)。


图5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创新平台



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载体,“融教于产”“寓产于教”,校企共建高阶性“研习工厂”平台——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基地(图6所示),定期公布真实项目库招募学生自主入驻基地,在真实生产和技术开发学习环境下,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开展研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基地于2023年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


图6 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基地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已形成可持续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各方达成合作共识,明确各自责权利关系。二是形成多元协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资源共建共享办法、协调运作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途径与措施,保障了决策的有效实施。三是建立基于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机制。包括专业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成本监控体系、发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体系,以期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进行控制。四是建立效益驱动的激励机制。学院和企业对于发展评价结果较好的,能够及时对管理团队进行奖励;同时可通过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有偿获得一定收入和对收入的支配权。

八、科技创新成果

近三年,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先后完成产教融合合作项目500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获江苏省重大成果转换项目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4项,为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九、学科竞赛成果

近三年来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30余项,聘请企业导师36人次。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80余项,其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5项、省级80项,获2019、2020年江苏省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各1个。





图片

创新点与特色

图片

Innovation points and characteristics


01、管理模式结构创新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管理机制。目前,产业学院实行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方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制定产业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确定领导班子、发展定位、学科方向、专业设置、资金保障等重大事项。学术委员会负责产业学院学科方向设置、科研项目和团队组建论证等学术事务工作,由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未来还将补充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专家。这种管理模式结构的创新有效避免了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行效率低,多头管理等问题,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了产业学院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持久的机制保障。

02 、科技研发路径创新

充分利用产业学院人才、科技资源,破解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突破传统纵横向科研项目框架,引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科技研发新路径,与企业共同开展面向产业的科技研发创新。在科研项目实施方面,采用揭榜挂帅制,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企业和产业学院组建研发团队联合攻关。在科研项目组织方面,由企业负责提出项目需求,联合攻关小组提交项目申请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揭榜挂帅项目协调小组形式审查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经费预算等各项内容进行评估,结合专家意见后立项实施。在科研经费筹集方面,依托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自科基金、江苏省科技项目和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多渠道筹措纵向科研经费。在科研成果共享方面,通过科研项目工程化实施成功后产生的实际效益,将部分经费划拨给产业学院和课题小组,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在产业学院和课题小组之间进行分配。

0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施“3+1+N”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采用3年产教融合工程教育+1年企业深度学习+N次递进式项目研习的形式实施推进,形成了企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闭环通道,保证了智能制造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加强办学专业和地方产业的契合度。学校制定了《常州工学院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等文件,按照“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原则,针对常州重点新兴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智能制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实现了所设专业与常州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的紧密衔接。该举措“对接产业需求开展的专业建设”还入选了江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优秀典型案例。




图片

应用及推广情况

图片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situation


2023年4月26日—2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常州工学院承办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研修班”成功举行,来自全国160多所高校的校领导、教学条线领导、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业人员近700人参加了会议(图7所示)。在5月—6月期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先后接待了宁波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城市学院、江苏科技镇长团、苏州城市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和南昌工程学院等十余家单位的来访考察调研。近3年,陆续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江苏大学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等CSSCI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产教融合和产业学院建设相关学术论文7篇。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获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3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示范案例1项。

图7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研修班”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