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寻找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也成为了国家能源战略的新趋势。新能源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是盐城市重点推进的主导产业,新能源风电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国电投、华能、大唐、金风科技等知名能源企业,齐力聚集盐城,将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区和最领先的海上运维服务基地。为策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满足地方新能源产业急需,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对接。2018年盐城工学院主动与盐城市人民政府、新能源产业领军企业国家电投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对接调研,2019年成立筹备机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9月正式挂牌成立新能源学院。2020年6月新能源学院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1年12月获批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立项建设以来,新能源学院致力于打造地方高校产学融创的示范样本,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按照“新能源+”专业的建设模式,新能源学院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另一方面,新能源学院调整培养目标,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增设相应的内容,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成效显著。
新能源学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
近三年,新能源学院建设了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一流课程,2部江苏省重点教材等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新能源与国电投、华能、金风科技和江苏中车分别开设了《风电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监控系统设计》、《深远海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直驱电机构造及维修技术》等10余门课程。同时,与企业合作编写《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与应用》、《风电并网运行控制及关键技术》、《企业教学案例汇编》等内部教材和讲义,有力地支撑了面向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讲义
校企合作授课
面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需求,新能源学院在国家级“海上风电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盐都输变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立2个实习实训中心;在大丰风电产业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建立实习实训中心。全面开发、专业共享、校企贯通的实习实训平台,促进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面向校企产学研需求,校企共建具有“新能源+”特色的创新服务共享平台,创建了“江苏省新能源装备电气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发动机曲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模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能-盐城工学院产学研中心”、“国电投海上风电虚拟仿真中心”和“华能-盐城工学院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学院依托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合作开展研究项目39项,有力地提升了学院教师研教水平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创新基地
产学研创新服务共享平台
新能源学院现有教师53人,其中学校教师21人,企业教师32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46人。目前,金风科技的陈小海高级工程师、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的车三宏副总经理、江苏润阳悦达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陈如龙等已被聘为新能源学院的“江苏省产业教授”。新能源学院通过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混合教学团队。
新能源学院毕业生质量不断提升,培养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近三年,应届生平均就业率超95.6%,就业专业相关度达92.3%,超20%进入国内外各高校进一步深造。第三方调查结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较好(90.1%),具有较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92.8%)与工作责任心(90.5%)。
新能源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走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双创实践成果丰硕,累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7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53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斩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