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总体情况
芯片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卡脖子”战略性产业,中国梦需要中国“芯”,中国芯亟需本土人才。由于从业门槛高、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具备培养芯片产业人才的能力,远不能满足产业战略发展需求。针对上述困境,学校于2019年在湖北省率先成立芯片产业学院,2021年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并在教育部、工信部、省教育厅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实践平台,紧扣产教融合精髓,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平台、师资、路径等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学院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的七大建设任务展开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教、产教、中外协同培养芯片产业人才的机制,有效解决了目前芯片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六共三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行业、社会认可,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良性循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芯片产业人才培养及输送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示范效应,为推进湖北区域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振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举措成效
学院以区域芯片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任务中的核心要素,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建设举措
构建校-行-企协同育人“芯”机制: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发挥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统筹作用,形成“六共”模式实践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企“成果融入、平台融通、师资融合”,快速培养芯片产业急需人才。
“六共”模式实践校-行-企协同育人
贯通式全情景教学: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平台,通过校企教师的联合指导,选取真实案例,实现覆盖芯片制造工艺全流程的“一生一芯”贯通式全情景实践教学,形成“真实的工程案例、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即4R(Real)培养模式。
“四共四进”和“4R”的产教协同机制
以赛促学、以赛促用:选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芯片领域相关学科竞赛。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赛课培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成效
就业升学:近三年毕业生总就业率97%,58.9%进入芯片行业,35%进行深造。其中,40%毕业生进入华为、长江存储、烽火通信、敏芯半导体等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就业。
学生高质量服务湖北芯片企业
创新创业:近两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取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国家级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等赛事,近3年共获3金7银3铜。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辅助设计”科研研习奖学金项目,得到国际专家的支持和认可。
芯片产业学院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举措
制定校企融合的培养方案,打造专业群: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和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知识体系等环节,强化企业需求;围绕芯片产业,整合专业资源,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和交叉融合。
科教同轴:主动将学科专业建设纳入武汉市及湖北省的产业发展大局中,调整学科和专业方向、专业置换等,实现科教共生共长的一体化建设,使教学能够深植产业技术的前沿。
组织共通:以专业(方向)为依托建立党建学术“双带头人”和科研教学“双团队”融合的组织格局,使学科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建设特色课程和学科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建设成效
2021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微电子工艺虚拟实验获批省级虚拟仿真课程,《基于PECVD的聚光光伏电池芯片薄膜沉积工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5G前传光模块封装与测试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
2021年,获批国家111“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2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学科”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
(1)围绕“芯”产业链,校企共建专业实践课程;并根据实践内容,更新教学理论体系。如设置全部由企业导师完成的《科学精神与产业实践》和国内外团队完成的思政课程《追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图表
(2)精选工程案例共建教材。基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共同开发精品专业课程(如图5);校-企合编专业课教材,包括《工业电子测试技术》、《现代半导体存储器系统及其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和《芯片先进封装技术》等,形成紧贴企业最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校企合作课程打造部分案例
(1)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实验“芯”平台:依托学院建成的高标准芯片设计与工艺实验中心,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校-企联合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武汉新芯、芯动科技等十多家芯片企业联合建立了2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芯片设计类:校企共建芯动科技版图设计和后端验证、光华芯科技音频芯片设计、武汉虹识技术安全芯片设计等实习实训基地。
•芯片制造类:与武汉新芯、武汉天马微等芯片产业学院理事单位共建先进制程、武汉敏芯半导体工艺机台、湖北台基半导体功率器件设计与制造、武汉衍熙面向5G滤波器设计与制造等实训基地。
•应用系统设计类:共建长飞光纤光缆光芯片应用系统集成、武汉伊莱维特电力设备监控系统设计集成等实训基地。
建设举措
引育并举:引进掌握芯片相关交叉学科发展、熟稔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为学院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和制定规划;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聘请计划,聘请企业高管和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为师生授课,并纳入学院的课程和项目制实训教学体系;全职引进一批芯片产业优秀博士(后);不断扩大企业师资比例。
“内外柔性双循环”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培训,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并迅速与引进教师形成匹配与互补,建成芯片产业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施“三百工程”计划:通过教师进驻企业,推动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开展联合科技攻关。
建设成效
近两年1名专业教师获全国高校青教赛一等奖和湖北省授课竞赛一等奖各1项,2名教师分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4名教师获“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团体获优秀组织奖;21位教师完成出国研修。
2022年新增省“BR计划”创新人才2人和湖北省“CT学子”1人。学院30%的专业教师与武汉新芯、华为等芯片企业联合攻关,仅2022年实现产学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
校企共建实验室和测试平台
(1)与长江存储共建湖北实验室——江城实验室;
(2)针对芯片测试卡脖子问题,正在实施校企合作投资5000万的计划,联合打造芯片测试对外服务和科研验证平台,并开展科技合作和科研服务;
(3)依托与武汉新芯、芯动科技等10多家芯片企业联合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校研发中心,持续培育新的产学研平台。
以产业需求为驱动,开展校企科技合作
(1)依托“芯片设计与工艺实验中心”设备和人才资源,为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并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2)通过湖北省“能源光电器件与系统”工程中心,围绕新型光电器件设计及芯片系统集成进行产学研资源整合;通过“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电力电子器件与控制芯片、新能源电网智能控制芯片与系统的产学研资源整合;
(3)2022年,学院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
为保持产业学院各项工作高效稳步推进,学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权。
(2)建立柔性聘用机制、双聘机制等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保障产业学院持续良性发展。
特色创新
应用导向的科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
——提升了芯片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以一流本科专业点和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建设为抓手,面向芯片全产业链环节,建立基于应用导向的科教融合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质量监控方案,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芯片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跟踪芯片前沿动态,将企校合作的科研成果及时反哺教学,促进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形成科教互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项目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微电子工艺学)
“项目抓手,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解决了芯片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
综合芯片产业优质项目和高校相关科研成果,建立共享动态资源库;以贴合产业实践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抓手,利用校企协同机制,并有效整合软硬件资源、前沿技术及“双师”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行业领先技术生态的“4R”教学及实训,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强、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针对成本高、危险性大的工艺实验环节,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培养效率。
虚实结合融合共育人才
思政引领为纲的内外柔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强化了芯片产业人才的国际素养和爱国情怀
为应对国际挑战,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芯片产业急需人才,谋划以服务芯片产业“为”指向、以扎根芯片产业“谋”立足、重构学科专业“求”支撑、多方协同“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内外柔性循环”中外协同的协作机制。打造“不忘初‘芯’,逐梦前行”为主题的《追梦》思政课,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多方协同破解芯片人才培养瓶颈。
追梦思政课
应用推广
培养模式、方法、平台形成示范和共享
相关教学成果被推广应用以来,已有考察团、学习班15个,访客逾1000人;为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理工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及长江存储、敏芯半导体等相关企业芯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将辐射到兄弟院校进行微电子学院试点及相关教学改革,并扩大其在湖北省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提高全省的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成果示范和共享
芯片产业人才培养得到行业、社会认可
近三年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1项,省级奖励4项,2022年学科竞赛成绩位列全国第16名。约60%的毕业生进入芯片产业领域就业,得到行业企业好评。武汉敏芯半导体等多家公司在芯片产业学院设置“芯片之星”企业奖学金。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等专业招生得到优秀考生的青睐,招生人数大幅度提高,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6.25%。
育人成效
以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被《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在线》、《中新网》、《新浪科技》、《荆楚网》等20多家媒体报道,也被多次邀请在全省相关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作经验交流,社会影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