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城乡基本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与技术创新服务基地。2021年,亚泰数字建造产业学院设立以来,学院以国家推进新工科深化拓展建设为契机,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件要求为目标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和吉林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紧密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土木建筑产业数字智能化转型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和产学研融合发展。学院以智能建造和遥感科学技术两个专业为发展载体,以工程管理辅修学位和微专业建设为辐射驱动,以新型建筑工业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服务面向,打造“1+2+N”的一体两翼多平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构建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专创融合、产创融合、科创融合集成化的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满足产业技术期望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图
亚泰数字建造现代产业学院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七项任务开展建设,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独立组建学校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智能建造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个实体专业开展建设,独立招收学生进行培养管理、组建师资力量进行“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注入产业元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辅修学位和多源微专业课程平台建设,利用企业技术资源的迭代优势,与企业共同搭建课程体系、共同革新教学内容,整合产业前沿资源与企业共同搭建基于真实生产流程的实践平台,与企业人员互派打造工程背景深厚、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团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建成新型土木建筑类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试验田。
学院围绕校企多维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和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创新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两学年完成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学年通过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专业教学向行业企业全面开放,加强培养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学年,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纵向贯穿”8学期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支撑体系,“横向开放”三年级全学年工程实践,有效连通基础教育与“专业+产业”教育,达成“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进、交替循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师素养。目前已有3个年级200余名同学进入产业学院开展实习、实践,“2+1+1”模式受到合作企业、行业高度评价与欢迎,多名学生获“优秀员工”“优秀实习生”等称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2+1+1”人才培养模式图
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学院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坚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以产业班建设为载体,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结合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院积极申报并获批了智能建造专业,开展智能建造产业班建设,培养创新型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纳入现代产业学院统筹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无人机信息采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3D扫描仪等智能化技术与智能建造领域的交叉融合。学院突出专创融合优势特色,开展专创融合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四年持续不断线。依托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利用开放实验、暑期夏令营、学科前沿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第二课堂课程教学体系。学院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45项。
专创融合、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图
学生获奖证书
依据土木建筑类行业发展需求,依托工程管理辅修学位建设和微专业建设,丰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推进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平台化、微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辐射全校工科类学科和专业。引进企业专家报告、线上讨论、技术培训教程,与企业共同补充、丰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编写高质量产教融合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
目前,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校企合作开发其他产教融合课程12门,出版产教融合教材4本。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成果
校企共建教材
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与土木建筑行业、企业紧密相连的优势特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院建有“虚拟设计与建造(VDC)实验中心”、“绿色建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多源摄影测量遥感数据处理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学院与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长春润德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政校企”三方合作,建成“长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开展学生专业训练和专业工程综合实习,培养建筑产业数字智能化转型发展人才。
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以“双师三能”为导向,打造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呈现“专业教师+产业教授”协同新形态。利用学校智慧云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将“实体教学团队”与“虚拟教学团队”有机结合,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密切互动。目前,学院现拥有教师61人。其中,学校教师28人(85%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企业教师33人(78%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副总、工程师8人。
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院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设计,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习实训、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与企业共建科研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共同进行项目孵化、共享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学院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学院先后与吉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企业、行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先后获批“吉林省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北方城镇低碳建筑管理控制人才培养中心”、“吉林省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自然资源遥感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多个科学研究平台。依托产学研服务平台,学院与行业、企业单位共同完成《智慧工地建设标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技术标准》等多项地方规范标准,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成多项城市重点设施建设技术服务项目。
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
学院不断强化校、地、行、企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组建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度,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公室、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公室、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等运行管理机构,出台《吉林建筑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吉林建筑大学亚泰数字建造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等制度文件,有效避免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等问题,保障决策有效实施;在运行管理模式上,采用“五化”工作法,清单化教学任务、图表化教学内容,手册化教学要求,模板化质量标准,机制化评价流程,高效开展学院各项规划建设任务。
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