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总体情况
轨道交通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先行军,是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轨道、铁路和高铁等关键词30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也呼应了“十四五”规划中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的目标。上述制度文件说明加快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种轨道交通方式融合、加快轨道交通与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是重要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装备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优势学科专业和湖南省轨道交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设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是服务国家交通、制造、人才强国战略的使命所在,是服务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担当所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之举,是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持续之路。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由中南大学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现有交通运输(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三个专业,于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共建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更好实现轨道交通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院以服务国家交通、制造、人才强国战略为引领,紧密对接国家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全面助推湖南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原则,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融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共建专业培养具备实干担当精神、社会精英素养、行业领军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轨道交通人才。
举措成效
学院助力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牵头建设“轨道交通与智能制造”湖南省首批优势学科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第48位,提前完成“十四五”学科规划2025年建设目标,提前迈入“2035年学科整体位列世界一流前列”的建设阶段。作为共同依托单位,联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2022年成功获批建设“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引领重载机车与列车自主协同控制、机车低动力作用技术与结构研究等前沿方向。
学院人才培养以大需求为导向、大工程为纽带、大师为引导、大实践训练平台为支撑,形成了“双参与+三联合”、“四阶段+四平台”的协同育人中南新模式模式。“双参与”指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三联合”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和考核教学质量,通过“双参与+三联合”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度协同。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生活保障平台、现场教学平台“四平台”,全面支撑学生学习的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岗位体验和生产实践与毕业实习的“四阶段”实践教学全环节。
学校建有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 7 个国家级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或教学中心:中南大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南大学-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南大学-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南大学-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南大学-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南大学-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南大学-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院于2022年获得6000余万元中南大学贷款储备项目,用于专项支持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该项目以提高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数字化、高共享、智慧型、虚实结合的轨道交通运输调度综合实习实训平台和列车运行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支撑产业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工程认知和工程实践、科创实验与实践,全面提升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数智化水平。
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教材和一流课程。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立项建设14本轨道交通系列全英文教材和科普读物,其中《轨道交通机器人应用系统》、《智能列车无人驾驶系统》、《轨道车辆工程》已出版。立项汇编课程思政系列教材,其中《交通运输专业设备规划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已出版。列车电力牵引传动与故障诊断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一流实验课程。
坚持引培并重,打造国际视野宽、专业水平高和工程背景深的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人才高端化(引进优秀特色青年教师和高层次海内外师资)、国际交流常态化(加强教师出国出境访学和交流,大力邀请国际专家讲学,培养教师国际视野和超前意识)、校企合作模式化(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本科生实际工程问题的参与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制定企业导师制度,形成“产-学-研”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化(以提高师德师风和专业水平为目标,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及教学理念、方法和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13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8人,认定博士生导师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国家高端外专9人,教育部“轨道交通安全关键技术”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与科技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得“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