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江西理工大学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办学60余载,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铜、钨、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铜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江西省支柱产业。在《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鹰潭为核心区打造万亿级有色产业,铜行业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鹰潭市人民政府与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合作共建“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方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工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合作。2017年,在中心的基础上共建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先进铜产业学院),并于2018年9月揭牌运行,2021年获批国家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冶金、材料、信息及机械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和平台开展专业实验教学,依托鹰潭铜企业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在传统铜冶炼和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智能制造概论》、《智慧工厂集成系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跟现代铜产业相关的课程,有利于整个铜产业链发展,满足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政企协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多方面深化“冶金-材料-智能制造”学科交叉融合,制定了具有铜产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引入行业和企业资源,积极拓展校企政协协同育人模式,聘请企业教师25名,建设了一支以结构合理,专业素养优良,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江西铜业等铜企业共建了20余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大学生实践基地,助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主线,五闭环
通过“一线三融五环”的人才培养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学研合作作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学生的品德塑造、知识增值、能力提升”这一主线,“产教融合、校政融合、内外融合”三类融合,实现“品德塑造、专业文化、人文素质、领导气质、身心健康” 全过程持续改进的闭环培养。培养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树立正确道德标准,培养兼具“品德塑造、专业文化、人文素质、领导气质、身心健康”的五环人才。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学院紧密结合鹰潭铜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自身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江铜集团签订定向合作协议招收定向生,定向培养涵盖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地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10余个优势专业的专业人才,累计为江铜集团输送定向就业的毕业生50余人。“订单式”培养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根据鹰潭市从企业收集的企业需求“菜单”,多层次、全方位组织业界资深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研修)班、交流会10余次,培训人员累计达800余人次,有力地帮助企业培养了精管理、敢创新、上效益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鹰潭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技术人才研修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除建立传统的教学实践基地外,按照“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改革思路,坚持鼓励专业教师、博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脱产式”到车间一线中学习实践,真正做到零距离实践培养。铜产业学院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先后近百名博硕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先后参与到江铜集团、保太集团、江南新材、耐乐铜业等40余家企业参与科技攻关。
学院广大教师坚守“心有大我、诚恳报国”的爱国情怀,立足区域铜特色资源发展,建成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资源高效开发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在学术带头人杨斌教授带领下,“材料科学”学科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并成为学校首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同时,针对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高端铜及铜合金产品的技术封锁,团队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空水平连铸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高端铜及铜合金产品进口替代。牵头编制了《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铜产业技术政策、标准及规范。学院常年对接服务40余家铜企业,帮助建设了18家省级铜加工研究平台,开发了重点新产品12项、新技术10余项,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