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河北工业大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典型案例:转自(现代产业学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1-06浏览次数:13


编者按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01

总体情况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学校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底,河北工业大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简称“产业学院”,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自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来,河北工业大学依托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国家级一流专业,联合长城汽车、中汽研(天津)等区域内龙头汽车企业,共建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以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校企协作。旨在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内涵,促进人才培养链、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紧密对接。

立项建设以来,现代产业学院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培养新模式,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建设方面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文化、增加实践实习课时比重等方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加快教学内容迭代等方式完善课程体系;在实习实训基地方面通过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进企业老师,建立校企老师培训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激励政策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在产学研服务平台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大“校企精英班”的合作力度,联合攻关合作课题等方式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在管理体制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管理,设立包括教学、行政和科技服务在内的独立管理部门等方式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02

建设举措及成效



现代产业学院围绕以下7个方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展开,且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车辆工程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破学科壁垒,升级传统学科,注重能力发展和核心人才培养。重点培养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并构建多元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措施包括优化知识模块,加强与中汽中心等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并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方式培养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具体校企协同育人方式可参见图1.1。

图1.1 校企协同育人

现代产业学院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倡导传统与新兴、通识与个性相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区位优势,打破学科界限,以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重点,探索“通识+专业+产业”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搭建综合教育平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和工程视野、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鼓励参与竞赛和发表论文等活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下表1.1展示了产业学院本科生获奖情况。

表1.1 本科生参加项目情况

  现代产业学院包含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均属河北工业大学“先进装备工程与技术”学科群。产业学院利用多学科特色优势,深化卓越工程师计划2.0,引入OBE理念和“新工科”建设,改进汽车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性的汽车人才。

图1.2 人才培养建设体系


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智能汽车产业和现代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学院,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通过“三院一体”模式服务于京津冀产业人才需求。产业学院通过整合学科专业和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打造跨学科、跨专业的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综合型人才,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探索地区性211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为适应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例,开展分向人才培养,深化信息和智能方面的内涵建设,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面向国家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雄安新区汽车产业群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和创新人才。同时,产业学院将智能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设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两个国家重点扶持的专业方向,使车辆工程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提出面向产业需求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现代产业学院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质量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将岗位能力与专业课程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课时和学分比重。通过校企联合教学,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实习工作,培养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专业培养计划详见下表1.2。

表1.2 专业培养计划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现代产业学院引入行业标准教学,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立教学案例库。同时进行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例,紧密围绕现代电子学与信息科技的发展,以新一代电子技术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面向工程、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出面向汽车等产业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强化与企业的教育合作,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强化工程训练。利用企业资源,将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图1.3。

图1.3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提出面向汽车产业需求的综合课程体系改革,智能网联汽车突出智能化、网联化特色;新能源汽车突出新能源、电动化特色;智能设计与制造突出数字化技术动力特色,助力汽车从“制造”迈向“智造”。如图1.4为产业学院重点研究方向。

图1.4 产业学院重点研究方向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协同多家研究所、汽车企业、高等院校和1家出版社展开研究,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系列教材研究与建设”研究,最终建成核心教材8本、核心课程8门、重点实践项目9项、高水平校企联合教学团队1个,新能源汽车领域优质教学资源库1个,如图1.5所示。

(a)新能源汽车系列教材规划

(b) 重点建设实践项目

图1.5  新能源汽车系列教材规划与重点建设实践项目


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通过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课本知识与工厂时间”软结合,使学生走出去,企业走进来,实现“育人与用人”供需平衡。

通过与长城汽车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本科生“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围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前瞻技术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流程,构建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境。下图1.6所示为各方签约仪式。

图1.6  校企合作

现代产业学院与长城汽车、中汽研等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施研究生校企联合精英班计划,为产学研用提供人才保障;与中芯国际、华为、京东方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习实践基地,以数英仪器为例,其国培项目实训基地拥有近3000平米的先进电子生产检测设施,未来可在此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训练;此外,还与南大通用、华为、浪潮等多家知名公司建立了协同育人和实习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合作下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还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治理主体、教学模式、人才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化,将同学们从“纯学生”转变为企业的“工程师”;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教学与实践的对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和实际工作环境,如图2.7所示。

图1.7 培养模式转换

现代产业学院实习实训项目旨在打造综合育人平台,包括本科生实习毕设、教师工程实践和学校学习课程等。通过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创新实践平台,培养行业专家,并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实现双赢。产业学院还推“3+1”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以更好适应公司需求。

现代产业学院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并与企业共同编写实习指导书。同时,产业学院注重项目设计和学生技能目标,规划实验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每位学生还配备了“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和实践环节以实现产学双赢。

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顶岗实习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推进产学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如图2.8所示。这种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真正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图1.8 校企合作成果

现代产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学生工程实习、课题研究、学术成果产出及转化、项目申报及孵化、标准制定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向汽车市场注入人才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学院毕业生就职情况如图2.9所示。

图2.9 产业学院毕业生从事汽车相关行业比例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通过校内外教师培训基地、科研联合攻关、“双师型”模式与政策激励方式,打造校企融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共建“校企互赢”的校内外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教师向企业提出培训需求,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和场地,培训企业导师和授课人才。并搭建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学习型企业。如图2.11所示。


图2.10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师资培训

(2)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校企联合科研团队

现代产业学院建立管理和评价制度,明确责权和投入经费,激励教师进行产业链技术攻关与新产品研发,提高成果转化率。教师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向企业转让,企业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对学校开放,建立长效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目前产业学院教师共承担67项测试项目,与企业合作申报7个政府重点项目,共建起了优秀的校企联合科研队伍。

(3)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与教学团队

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教师通过入企挂职实践了解专业在企业中的应用环境,参与企业管理和科技项目,提升实践技能,并获得工资和项目补助;同时企业派遣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形成产业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产业学院拥有70位专任教师和多个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如图2.11所示。

图2.11 “双师型”人才建立

现代产业学院聘请了79名来自中汽中心、博顿电子等多家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负责课程审核和内容梳理、合作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

(4)建立校企间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激励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奖惩和经费保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调研,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实效性。对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薪酬实行互保。开展高水平师资培训,包括实践+实验师资培训、智能驾驶仿真平台师资培训、华为“人工智能”师资培训等活动。如图2.12所示。


图2.12 智能驾驶仿真平台师资培训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实践的供需关系,解决企业亟需技术与人才难题,引导学校储备企业亟需人才与技术,实现人才与技术有效衔接。

充分利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研发实力和知识工程应用经验,与中汽中心、武汉科技大学、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平台和优势技术合作。同时,利用两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领域展开战略合作,为相关研究生和教师提供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平台。

学校还拥有河北省大数据计算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数据驱动工业智能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与腾讯、AWS、华为等有深度合作。此外还自建了天津市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和自动驾驶教学平台等科研平台,供师生进行科研和学习,如图2.13所示。

图2.13 智能驾驶教学系统

现代产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目标,紧密合作京津冀地区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城汽车等签署了人才培养协议,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同时以“校企联合精英班”为核心,实施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重点培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电子与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现代产业学院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新兴产业技术,建立产学研服务平台,并依托国家级教育教学团队和先进企业平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产教与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如图2.14所示。

图2.14 产学研服务平台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学院落地生根,快速有效服务京津冀相关产业。

产业学院是该校的独立二级单位,成立了产业学院建设办公室,由学校领导和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领导共同负责。下设“产业教育研究中心”、“学院综合办公室”、“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承担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学院管理事务和技术研发任务,产业学院架构如图2.15所示。


图2.15 产业学院架构

产业学院通过规范行政、教学和科技服务三个环节,校企联合设立相关委员会,建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模式,保证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如图2.16所示。

图2.16 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