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2年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2-03-04 浏览次数: 1185

校教〔20226

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同时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与专业知名度,经学校研究决定,现开展2022年度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微专业”名词解读

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具备该方面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着力于有效弥补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及培养周期过长问题,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

微专业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微专业一般开设5-10门课程、10-20学分。学习周期一般为一年,学生完成微专业课程学习,达到微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微专业学习证书。

二、申报及建设要求

1.主题设计

微专业的名称可使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也可自行设计。微专业的主题设计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①满足产业学院、新工科、新文科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跨专业学习需求;②正在或未来向各行业领域渗透的新兴技术;③围绕某个学科前沿或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④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或能力。

2.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的组建鼓励校内跨学科专业联合、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高校与高校联合。项目负责人可实行校内校外双负责人制,校内项目负责人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在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校内教学团队成员均长期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学名师、学术名家主讲课程。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加入课程团队,每门课的主讲教师控制在3人以内。除主讲教师外,团队中还需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能胜任线上课程的建设、内容的更新以及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

3.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

微专业项目一般是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鼓励采用跨专业跨学院师资合作、与校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等方式建设微专业。

项目团队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充分考虑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需求,聚焦主题,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高质量建设教学资源。

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期内需完成全部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须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内容完整,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组织,每讲视频时长5-20分钟,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的教学周期控制在15周以内。除课程视频外,每门课程还应有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课程资源。

三、申报限额

2022年学校计划立项建设5-8个微专业试点项目,每个二级学院限申报1项。

四、材料提交要求

申报团队填写《常州工学院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申报表》(附件1),制定《常州工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模板见附件2)。二级学院填写《申报汇总表》(附件3),所有材料须由学院签字盖章,申报表、培养方案一式五份,汇总表一式一份,于41日下班前由学院统一报送至教学研究科(行政管理中心307),并将申报表、培养方案和汇总表的电子版发至:jwjx@oa.czu.cn。联系人:常睿、罗圣;联系电话:88510135(内线:6135)。

五、项目管理

(一)学校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方案、社会适应度、产业支撑度和学生需求度等情况,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并公布结果,由学校和二级学院共同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立项建设的微专业,原则上从20229月起面向校内学生开设,待微专业建设成熟后逐步向社会开设。学生自愿报名,由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宣传、选拔等,学生修读完毕并考核合格者,颁发微专业证书。

附件1.常州工学院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申报表.doc

附件2.常州工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doc

附件3.常州工学院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申请汇总表(2022年).xlsx

  

教务处

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