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常州工学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并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目前建有产业学院12个,含3个省重点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为宣传学校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营造产业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氛围,助推产业学院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常州工学院现推出“产业学院建设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专题介绍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教融合、技术革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
先进碳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中30条优势产业链和推动实现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之一。常州碳纤维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入选工信部颁发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常州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常州高新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多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获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等。在先进碳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常州市亟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服务和支撑。
常州工学院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首批立项建设高校,于2020年成立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依托政行校企,探索服务区域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科技研发新路径(图1所示)。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聚焦常州碳纤维新材料这一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在专注碳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致力于培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和研发的创新应用型工程师人才,“一体两翼”服务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紧密贴合碳纤维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了以国家(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为核心的优势专业集群(图2所示)。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碳纤维新材料技术研发方面开展深入协作,通过共同举办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峰会和论坛,聚焦碳纤维低成本化制造和碳纤维新材料研发这两个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包括碳纤维制备关键助剂油剂和上浆剂的研发、复合材料大部件测试方法的开发等技术难题50余个,共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成果转化60余件,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主要参与国家碳纤维经编材料动员中心、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省级“两站三中心”(申长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以及其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合作单位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并荣获各级各类奖项百余项。两年来,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00余人,其中升学率25%,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相关的就业率达到65%,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97%。依托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已培养了一大批碳材料产业龙城工匠人才,有效地支撑了地方企业发展。
Innovation points and characteristics
01、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协同、社会评价、利益驱动”的组织运行新机制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决策机制、完善“多元协同”的组织机制、优化“社会评价”的控制机制和创新“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在决策、管理和执行层面,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形成共建共管的“共同体”组织架构。
02 、构建以产业与需求为导向的“3+1+N”人才培养模式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岗位能力融合,围绕校企多维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施“3+1+N”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前3年,采用学校—企业循环方式学完所在专业培养计划内所有课程;最后1年,学生入驻产业学院共建企业,对照职业标准和职业发展进行深度学习,采用师徒结对方式进行一对一学习;学生在读4年内,通过N次项目研习,实现学生价值观、工程观、专业技能和研发能力螺旋式上升。
03、开拓“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科研新路径
学校充分利用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人才和科技资源,破解碳纤维制备与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突破传统纵横向项目框架,引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科技研发新路径,与企业共同开展面向产业的科技研发创新。项目实施采用揭榜挂帅制,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企业和产业学院组建研发团队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实施成功后产生的实际效益按照一定比例在产业学院和课题研发小组之间进行分配。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学院相关工程课程或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并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图3所示)。通过这种师资新模式,满足了产业学院课程设置所需的专业教师,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拉近了专业教育与企业教育、行业教育、产业教育之间的距离,全方位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
图3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教师携2022级
复材班学生入企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3年3月29日,第二届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试点联盟)年会在常州召开,会议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承办。会议期间,经联盟秘书处推荐,我校受聘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试点联盟)第二届理事单位,经本次换届选举联盟成员由18家增加至25家。
我校成功当选联盟理事单位是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效,提升了我校在碳纤维领域的影响力。
图4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试点联盟)换届会议
产业学院的科研建设是以工程问题解决为导向,随着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合作企业不断扩大,并且根据产业学院人员的研究特长形成了制备工业、关键设备、测试表征和复材设计四个研发团队。
与传统科研团队不同,产业学院科研团队成员都是由企业和高校人员共同混编组建(图5所示)。通过混编组队,企业可更好了解学校的研究方向和科技成果,学校也可更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促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此外,混编组队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科研实力相结合,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混编组队,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问题,帮助学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产业学院的成立,为校企双方搭建了一个长期沟通合作的真实载体,在这一实体平台上,双方逐渐建立合作,达成共识。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开放共享设备资源,共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所需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专业群实践平台,优先为合作企业进驻校内产教融合大楼,设立企业研发和科技体验展示中心提供便利(图6所示)。合作企业可利用共建的实践平台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或资质认证。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关键设备、表征测试等产业共性技术为核心,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集成创新,成果中试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把产业学院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