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建设 | 典型案例分享第四期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1-10 浏览次数: 13

编者按:

常州工学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并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目前建有产业学院12个,含3个省重点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为宣传学校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营造产业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氛围,助推产业学院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常州工学院现推出“产业学院建设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专题介绍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教融合、技术革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典型案例分享四


校级产业学院

——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


图片

基本情况

图片

basic situation


中国作为享誉全球的基建强国,已经建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建筑。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正在经历一次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2020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国建筑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建设方向,即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依托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金土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多主体共建共管。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面向绿建产业的服务定位,以智慧施工技术、绿色建材研发为特色,重点围绕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建筑产业向着数据化、智能化、工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紧密结合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场景,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

  图1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结构大厅

   图2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BIM中心


图片

建设举措

图片


development


一、构建一流专业集群,支撑智慧建造行业常工高地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主要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A类)、省一流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重点建设学科,“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构建一流专业集群(图3所示)。


   图3 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专业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通过多领域和多学科间的交叉和影响,基于资源“优化、重组、提升、创新”措施,优化现有学科资源,面向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需求,采取“联合、共建、创业、双赢”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型的开放合作体系。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服务区域“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和“新型建筑材料”两大优势领域,政校企联动,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科创、文化科技有机融合,支撑智慧建造行业常工高地。

二、打造双师双能团队,铸就“卓工计划2.0”师资基石

以“立足长三角,服务城镇化,融入建筑业,面向执业需求”为指导思想,通过人才供给和技术转移,与行业企业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基地。根据已建立的院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一支“专任教师精技术、兼职教师懂教育”的产教兼容教师队伍。

学院加大企业人才的引聘力度,合力打造示范性特色教学团队。加大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加强校企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整合校企优秀人才、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合力打造示范性特色教学团队。目前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常州市“龙城十佳教授”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人选6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4名、江苏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名、江苏省科技副总12人、市校两级产业教授1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9人,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

三、深度融合教学资源,彰显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成效

“工程认证+产教融合”双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智能建筑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工程认证要求,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岗位能力融合,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管理机制与企业市场融合。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的建立旨在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和建筑业转型升级,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新工科专业,代表了“互联网+建筑业”的新发展,市场潜力大,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学院课程设置将以土木工程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机械工程、计算机、电气信息等校内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智能建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参赛、共同创业,实现不同专业学科的碰撞与交融。

四、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赋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智慧建造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不同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定位,单独制定,根据不同企业岗位技术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通过产业学院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合作,形成精准的人才定位,有梯度的课程体系,企业级的实验平台,达到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图4所示)。


 图4 课程体系对应的能力培养


学院以国家级常州工学院-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现代建筑技术综合训练中心建设和省级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新模式,搭建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目前获批省级以上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8个,校企共建实验室7个,建有“五合一”校企协同实践基地30多个(图5所示)。


图5 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系





图片

创新点与特色

图片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01、“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新范式

以“立足长三角,服务城镇化,融入建筑业,面向执业需求”为指导思想,通过人才供给和技术转移,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设合作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实施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图6所示)。


图6 土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02 、“目标引领、需求导向、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立“目标引领、需求导向、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聘请产业教授和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型课程和毕业设计(图7所示);为合作企业定制培养“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专门人才;实施“施工实习+”项目,构建以学院为桥梁,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综合实践模式。


      图7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图片

示范辐射

图片

Demonstration radiation



01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2021年,学院就业率为95.49%,考研率17.36%,总升学率20.83%。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平均月收入5335元,专业相关度84.88%,对母校的满意度接近100%。2021届毕业生留常率为46.47%。根据江苏招就“2021年江苏省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87.65%,认为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专业基础扎实,经过培养与锻炼,能够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为合作企业订单式培养“土木工程—安全管理、钢结构、BIM设计”等专门人才,实现了企业全过程参与下的人才培养、考核、就业;实施“施工实习+”项目,构建以学院为桥梁,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综合实践模式,实践模式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光明日报》进行了专项报道。


      图8 育人成效



02

     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教师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转让20多项,项目金额1000余万元。“地下工程钻孔护壁新型泥浆材料”等相关技术服务了多家大中型企业,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8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学院与金土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晋陵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广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合作,企事业委托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200余项,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总值6000余万元。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多项;获批12名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申请发明专利近100件,其中授权25件。

03

     “塔尖重器”设备共享扮靓引企入校名片

建成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苏省现代建筑技术综合训练中心、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多个省级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20个,共建专业实验室7个。

学院拥有的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设有结构工程实验室、岩土与基础工程实验室、建筑技术实验室等分室。以2000吨压剪试验机为代表的一批“塔尖重器”已成为展示我校对外科技服务能力的“窗口”。


   图9 20000kN多功能结构试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