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建设 | 典型案例分享第五期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1-10 浏览次数: 13

编者按:

常州工学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并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目前建有产业学院12个,含3个省重点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为宣传学校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营造产业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氛围,助推产业学院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常州工学院现推出“产业学院建设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专题介绍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教融合、技术革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典型案例分享五


常州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

——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


图片

基本情况

图片

basic situation


机器视觉是一项包括图像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电光源照明、光学成像、传感器、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内的综合技术。利用其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的特点,中国正成为世界机器视觉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2022年视觉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达6795.3亿元,是我国乃至全球视觉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引领地。常州“532”发展战略的实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打造,企业亟需“AI+机器视觉”的智能感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服务。


   图1 机器视觉应用


常州工学院机器视觉产业学院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群,协同机器视觉产业联盟,联合苏州德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宏芯(常州)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中科爱毕赛思(常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行企校一体化的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专业认证要求,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岗位能力融合,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6月,成立了机器视觉产业学院筹备工作小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对省内外兄弟院校产业学院、相关企业及机器视觉产业进行调研,并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论证。2022年12月获批校级产业学院,如图2所示。


     图2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讨论过程





图片

建设举措及成效

图片

development


一、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依托的专业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先后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江苏省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学院共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2门,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2部。专业平台建设,硬件条件得到充分的改善,其中,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行企校共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践和实习基地总建筑面积总和达0.8万平方米,为产业学院的组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专业认证要求,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岗位能力融合,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管理机制与企业市场融合的“专业认证+产教融合”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专业社团和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实施项目化运作,坚持选题实际、过程实际、结果实际,使学生受到系统训练。构建了“四化四层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以企业工程任务为导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搭建个性化系统,通过“虚拟仿真、综合训练、实际应用、创新提高”四个递进层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强化“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产教融合基地10个,与30余家智能检测企业开展行企校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特色。设立了现代光学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信号处理与检测实验室、质量信息获取与处理实验室、光电检测实验室、机器视觉检测及应用实验室,还与企业合作共建了智能传感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德创视觉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条件。


   图3 行企校共建机器视觉检测及应用实验室

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建立行企校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经历,或担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副总1年以上经历,或具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资质的占比90%,100%专任教师都承担过企业横向合作课题。另外聘有30余名行业企业教师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讲授、工程认知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为了提升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企业教师担任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并通过博士柔性进企业等举措,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拓宽视野,逐步提升应用型教学能力。

五、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至今,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深度合作,科技成果显著,与重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余个,合作金额近3000万元,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项,为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六、学科竞赛成果

近三年来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60余项,行企校混编师资团队共指导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省级18项,获2021年、2023年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三等奖各1项。




图片

创新点与特色

图片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01、“三共”“三层”行企校共同体管理模式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之间组建行企校共同体,根据共商、共建、共享的三方协同发展的理念,建立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的合作新机制,成立了与之对应的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和教学运行组等组织机构,确定了领导小组明确任务方向、项目工作组协调推进、教学运行组具体落实的机制框架。学院聘请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的工作进行指导,为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持久的机制保障。

02科技研发、教育教学新路径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资源,破解机器视觉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突破传统纵横向科研项目框架,引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科技研发新路径,与企业共同开展面向产业的科技研发创新。同时,教师将产教融合合作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或者加以提炼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案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建立了契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形成了产教融合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0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机器视觉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岗位能力融合,围绕行企校多维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施“3+1+N”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采用学校—企业3年产教融合工程教育;1年学生入驻产业学院共建企业,对照职业标准和职业发展进行深度学习;学生4年内,通过N次项目研习训练,实现学生价值观、工程观、专业技能和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

     图4 行企校联合育人

04应用及推广情况

建设成果得到教育部仪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内外仪器仪表领域专业专家等几十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产教融合、行企校联合、虚实结合—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纪实》《常州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文章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刊登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