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常州工学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并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目前建有产业学院12个,含3个省重点产业学院,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为宣传学校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营造产业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氛围,助推产业学院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常州工学院现推出“产业学院建设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专题介绍常州工学院产业学院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产教融合、技术革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由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联合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长城汽车张家港技术中心、北汽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车企合作共建,于2022年12月获批校级产业学院(图1所示)。学院围绕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与控制系统开发、整车试验与性能检测、技术服务与项目管理等领域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通过深度互动与协同发展,竭力打造专业定位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社会服务效益凸显、资源与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构建“多元递进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2所示),致力于服务新能源汽车中下游产业,培养新能源汽车工程师、创新产业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校政企”多方参与的管委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依托的机械工程学科为“十四五”省重点学科,相关专业车辆工程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并与中汽研联合共建了“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武进区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检测研究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合作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常州为重点、辐射长三角区域,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区域产业,打破学科壁垒,建设与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群,强化电池、电机、电控模块的师资与课程资源,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专业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充分融合。产业学院按照“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发展原则,申报了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注重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双向聘任机制,通过外引内培,培育科技副总、建立博士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申请产业教授等方式,打造出一支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双师”队伍。现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名、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名、省科技副总13名、市“龙城十佳教授”1名、市产业教授1名、市“龙城英才计划”人才1名,“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汽车产业与技术颠覆性变革背景下,学生面临“新四化”和高质量需求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积极响应面向智能电车时代的人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整合优化学校和社会资源,支撑工程教育改革,建立覆盖大学全领域全过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图3所示)。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北汽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建“五合一”基地,将产教融合实践环节贯穿课内外、校内外,贯穿专业培养和技术服务全流程,涵盖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工程实践、岗位实践等内容。按照工程逻辑实施在专业课程(第一课堂)“课程项目(案例)化”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程原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实验室、校园(第二课堂)及企业环境(第三课堂),实施共建企业全程参与“多元递进实践创新计划”(新生体验、创新创业、本科科研、职业发展)项目和“项目课程化”改革,借助项目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资源、基地、平台和成果的共享。产业学院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总价值1000余万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积极探索适应于汽车产业融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联合开发产教融合型课程和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入企业职业培训课程,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将实际工程问题和案例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汽车“产业链、创新链、需求链”与人才培养一体化,以“课程链、项目链”达成“能力链”。半年来,培养学生共完成6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获10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学生申请专利6件、已授权1件,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篇、校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获广丰资质认证7人。2023届96名毕业生中,在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领域就业率达90.6%;企业调研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7.2%的学生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企业对毕业生敬业态度、适应能力、自主性、团队精神、专业素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满意度达95.6%。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依托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与中汽研共建“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学科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运维监测和底盘动力学控制等方向,先后组建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品质与故障诊断、新能源与智能车辆运动控制、新能源汽车储能与传感技术等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联合申报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团队”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与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课程思政团队被认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批2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1门省产教融合建设课程、1门省一流培育课程、1项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项目、2门校金课建设课程、1部校产教融合教材建设项目。
产业学院注重成果推广、增强示范效应,题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扬子晚报》上报道。
图4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扬子晚报》上报道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博士、教授的技术优势,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精准对接,组织学院产教融合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半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与常州中端电器有限公司、无锡市中亚减震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产学研项目6项,合同金额453万元;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名,发表SCI、EI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产教融合教材1部,申请专利1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
图5 常州市委宣传部长陈志良参观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将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原则,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领域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包括电动汽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材料、新能源汽车测试与控制、汽车智能化技术等,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