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河南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案例推介(转载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3-25 浏览次数: 13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04
创新培养理念,凸显示范性

 聚焦装备制造行业人才亟需,提出“五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建立“多主体”联合培养新机制,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产业学院创新发展新范式,引领带动省内一批特色行业学院建设。







总体情况



 河南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联合中国一拖、中信重工、洛阳LYC、洛阳轴承研究所、中机十院等行业龙头企业,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为引领,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准绳,制定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双创与专业教育、实践与行业协同、个性培养与质量标准、课内与课外联合的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校企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学院优秀年轻博士到企业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为学院学生授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建设课程和工程案例集,构建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的课程体系,并打造创新需求型实习实训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产学研协同攻关,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与参建单位联合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业已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建设举措和成效

依托“五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多主体”联合培养新机制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立足行业办学背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强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军民融合,育人渠道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

01
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

 组建了理事会,产业学院具体运行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全完善了“学校+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共建共管机制,制修订《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完善运行机制,为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02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凸显引领性

 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瞄准装备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双创与专业教育、实践与行业协同、个性培养与质量标准、课内外联合培养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充分发挥在高端轴承、精密齿轮、重型装备、智能农机、新能源客车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强化学科特色,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军民融合,致力于产业专精人才培养。

 以轴承专业为例,全国唯一的轴承专业方向为轴承行业培养了80%以上的中高级技术骨干,被誉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2022年7月国家国防科工局来我校专题调研解决轴承“卡脖子”问题的高端人才培养情况;2022年8月,中组部协调教育部增加我校高端轴承人才培养指标,国防重点企业与我院联合定向培养本硕博轴承高端人才。

 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改论文22篇;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4余门,主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4部;中原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

03
打造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增强实效性

 将企业资源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了共商、共建、共享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在高端轴承、精密齿轮、重型装备、智能农机、新能源客车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解决了行业核心重大技术难题,助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04
创新培养理念,凸显示范性

 聚焦装备制造行业人才亟需,提出“五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建立“多主体”联合培养新机制,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产业学院创新发展新范式,引领带动省内一批特色行业学院建设。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成果丰硕,获批1个国家一流专业,新建设和改造校内实验室11个,新增校外实践基地6个,总数已达30余个,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22年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金奖1项,铜奖2项(全校1金5银2铜),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人次,学院协同育人实效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