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福建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案例推介(转载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3-25 浏览次数: 13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总体情况

 为了适应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福建理工大学立足于学校区域型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行业参与、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福建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着力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2021年,福建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申报的“装备制造大类培训基地”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校园风景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立项建设以来,依托原有福建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相关软硬件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主动适应企业人才需求,教学资源效益得到更大发挥;行业或企业更有意愿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主动提出员工培训、参与人才培养、联合项目攻关等需求,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师资队伍也更加主动的联系有合作意愿的企业,了解行业动态的积极性日益增强。



举措成效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七大建设任务展开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顺应福建省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开展了福建理工大学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开展了智能制造本科教学改革试验班试点教育教学改革。

01
产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立足福建、服务地方,紧密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瞄准装备制造关键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搞好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努力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通过产学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学合作项目:


1.数控机床创新设计技术及应用推广

合作单位: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

项目简介:针对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动态性能提升、高速控制和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等技术瓶颈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一整套机床典型结合面特性理论模型和参数辨识方法,制定了整机静动特性分析规范,研发整机静动特性测试系统和分析工具,为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性能分析提供规范和工具。项目成果获得201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数控机床


2. 智能旋转模切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合作单位:三明市普诺维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模切工艺装备从平压平模切机转向旋转模切机更新换代需求,开展旋转模切机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开展旋转模切刀具的精益制造技术研究、机械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柔性材料旋转模切工艺技术研究、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和成套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研究,通过创新技术成果应用,促进模切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能旋转模切机


3. 合成铸铁及其高强度缸套的研发和产业化

合作单位:福建龙生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为解决缸套生产中存在的生铁消耗量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项目研究利用废钢代替生铁制备合成铸铁及高强度缸套的成套技术。研究合成铸铁组织生成机理、“增碳、减碳、孕育处理”熔炼工艺及离心铸造工艺,研发多工位自动化工艺装备,实施产业化应用示范。

合成铸铁

02
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建立紧密型战略联盟、学校教学资源充分融入企业资源、引入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等不同途径,形成“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相互支撑、互为循环、特色明显的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协同推进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变革的人才。

 同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是产业学院的基本价值取向,行业企业是产业学院不可或缺的联合主体,因此,改革是产业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福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大胆引进人才,创办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走出一条有特色、争一流、后来居上的办学新路。


1. 举办面向工业的产学应用技术论坛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新兴技术产业,也是福建省重点发展产业,如何借助物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如何在全球价值链占据有利地位?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举办工业制造与检测装备物联网应用技术论坛,国内知名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代表等共聚一堂,面向福建省工业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需求,围绕工业制造和高端装备领域新型传感器及其检测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工业制造物联网和高端装备工程前沿技术及应用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工业制造与检测装备物联网应用技术论坛


2. 举办面向中高职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班

 为提高福建省中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师资教育教学水平,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举办了装备制造类“双师型”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小班制教学,实施理论与实践“双能”提升培训,使参训学员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制造技术领域最新前沿信息,提高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形成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能够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大大促进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人才梯队建设。

面向中高职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班


3. 举办面向全省企业技术人员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班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将智能制造列为重点任务,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应用、实施智能制造模式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基本途径。但我省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和3D打印装备等领域研发、应用技术人员匮乏,已严重影响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升级。为提高我省机械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创新能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联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举办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培训研讨班,使参训学员了解当前智能制造技术领域最新前沿的信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推动机床工具行业及相关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提高。

面向全省企业技术人员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班

03
夯实内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围绕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工程训练大赛和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等多个重点赛事组建团队参赛。自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以来,本科生共获得国家一等奖5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21项,优秀奖5项;省级荣誉216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立项39项,获省级立项49项,获校级立项34项。2018年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中获得了八字第三,效率第三,高避第四,耐久第五,总分第九的好成绩。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18机甲大师赛中荣获南部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院学生竞赛合影


特色创新

 经过凝练,福建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主要特色及优势是,依据区域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需求,采用“1+1+N”的组织架构(如下图),其中两个“1”分别指福建理工大学和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N”指福建省各类智能制造企业。通过与省内龙头装备制造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合作,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面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将职业素养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为增强我省现代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供支撑。

组织架构



应用推广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典型案例可以为校内和兄弟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所借鉴,产业学院构建的具有真实企业实践环境的校内实训平台不仅为校内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工科类专业提供实践教学服务,还为省内兄弟院校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教师提升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实训平台。2019年,学校与省内兄弟院校、企业一起成立福建省高校产业学院发展联盟,从而使得项目研究成果能够发挥更大的引领辐射作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作为学校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还接待了南昌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十多家兄弟高校到校开展对口交流、参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内外高校、行业专家的好评。2021年4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领衔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家组一行5人,对学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后认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1+1+N的合作模式有特色,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产业学院办学特色、教师服务社会能力进行报道,社会声誉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