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昆明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典型案例(转载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3-26 浏览次数: 13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总体情况
图片
图片

2021年12月27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优化建设工作,成立了建设专班。为有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云南数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学校挂牌成立昆明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从依托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招生办学调整为学校单列招生名额,按照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招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学生。同时,学校与合作共建单位规划了学院建设目标,按照“一院、双联盟、双基地、一中心”,即:“建设一个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搭建云南省高校数字人才培养联盟与企业数字化产学研联盟、打造数字人才实训基地与数字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一个国际数字人才培养中心”,协同推进,形成产业、人才、研发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旨在发展和繁荣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


图1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规划


为达成将云南省第一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现代产业学院标杆之初衷,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省教育厅、工信厅、人社厅等各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昆明理工大学积极谋划、高位推动,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组织架构的建设思路,由云南省信息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盛云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领先的数字人才服务平台——软通动力教育、国内领先的现代产业体系运营商——云南中电科技,三家企业合资组建云南数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基地,昆明理工大学负责产业学院和国际数字人才培养中心的建设;企业负责打造数字人才实训基地与数字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云南省高校数字人才培养联盟与企业数字化产学研联盟。

图2 云南数产教育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会

图3 云南数产教育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会




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的定位,充分发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小语种软件、跨境电子商务、区域能源互联网、有色冶金工业互联网、烟草先进制造等产业优势,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形成特色化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精尖”复合型应用型产业人才

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模式,强化政府、高校、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协同,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学院建在园区,专业设在产业链上”的新型办学模式。

     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遵循OBE的理念以及区域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重构教学方案。第1-4学期(大一、大二2年)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企业参与重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并开展行业技术发展、创新创业讲座等素质培养课程教学。第5-6学期(大三1年)实施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在产业园区、产教基地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以行业项目为驱动,开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7-8学期(大四1年)以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学生按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进入园区合作头部企业,面向产业一线开展实习、实践。通过“2+1+1”的模式,培养一批云南数字经济发展急需的“懂技术、知产业”的高素质人工智能产业紧缺人才。

图4 “2+1+1”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产教生态,规划打造以产业学院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园区

为进一步探索“学校进入园区、学生贴近企业”的创新模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有效统筹空间区位、产业集聚和创新网络,重构产业和教育新生态,产业学院校外基地规划建设“1个园区载体+1个产业生态集群+N个赋能平台”。

“1个园区”:打造以昆明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园区,规划建设满足大三大四学段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的基础配套(包括教学场地、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入驻企业办公楼和产业服务配套,通过数字化服务和空间化运营,实现园区产业集群化、运营数字化、服务平台化。

“1个产业生态集群”:对标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聚焦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细分方向,结合云南本地资源优势,牵引国内外生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工作岗位等真实工作场景,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岗位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供需平台和双向联动的培养机制,实现人才联动培育、产业联动发展、安全联动保障,打造西南地区产教融合标杆园区。

“N个赋能平台”:为更好地为入驻企业和在校外基地学生提供专业性服务和增值服务,基地拟搭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人才大数据服务等共性赋能平台,提供知识产权、财务税务、法律咨询、政策引导等服务,围绕产业学院打造数字人才实训基地、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中心、技术转化与创新创业中心,构建云南省乃至面向两亚数字经济人才支撑体系。


建设符合行业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选聘高校优秀教师和行业头部企业优秀产业人才组建45-50人的教师队伍。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和考核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定期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探索教师激励制度,围绕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实践课打造国内一流教学团队。每年选派20人次优秀年轻教师参加行业前沿会议或技能培训学习。


搭建校企园联合联动产学研平台

学院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设计,建设校企园联合联动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人才需求,依托企业的技术积淀与资源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方向,打造出极具产业特色的一体化数字人才实践教学系统。在学校原有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信创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综合实训室、AR/VR应用实验室以及综合实验实训云平台、一站式人才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全流程、进阶式的实践学习环境,建立完备的培养和发展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全流程生态链,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核心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构建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校企园”共同参与的制度化、常态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实现校内外实践、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及具体课程教学环节的闭环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系统考察,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监控和评价,通过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