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前湾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案例推介(转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4-23 浏览次数: 14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多已纳入各省顶层设计规划之中。为展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全国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动态】栏目,展示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欢迎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总体情况

在“中国制造2025”及“产教融合”两大国家战略指引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紧扣产业需求,聚焦“新工科”建设,融合医学工程、运动健康等方向,依托宁波前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优势,携手新海集团等区域行业领军企业、中科院慈溪医工所等科研院,共同成立“前湾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并于2022年获批浙江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学院对标“医疗器械”上下游产业链,以省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主干,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领域专业为辅助,构建医疗器械专业群链,形成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四链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丰富多元的产业资源,探索校政、校企、校产、校地共同体,打造多体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器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举措

01

多元共治,建立“一院两制”组织框架

前湾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创新与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校政企合作模式,建设校政、校企、校产、校地共同体,构筑多体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院实行“一院两制”,人、财、物相对独立,形成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牵引、人员交叉流动的柔性组织架构。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会由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利益主体组建而成,负责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重大事项决策;产业学院在理事会领导下享有管理自主权,由院长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形成“多元共建、共治共管”的运作机制。此外学校配套出台了产业学院建设管理、经费管理、产业教授选聘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相关的制度文件,具备完善的产业学院人事、财务、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

图1 前湾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组织框架



02

集合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前湾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贯彻学校“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提炼并固化了产教融合理论体系,构建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四链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标产业链,以“机械+控制+管理”优势专业为基础,组建医疗器械专业群;以产业链中的“职业和岗位群”为纽带,构建能力链;以能力链为导向,构建“平台+模块+拓展”式课程链;课程链对接专业链。四链深度对接融合,形成学科性学院和产业学院“双院”融合育人模式,培养适应和引领医疗器械制造产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不仅是单纯用人单位,而是真正的联合培养主体,校企协同打造“共建育人平台、共定培养方案、共设课程标准、共研课堂教学、共享专业师资、共促创新创业”的“六共协同”育人策略。

图2 “四链对接”人才培养体系



03

打破边界,“校+企、内+外”联动育人


学院以产业订制化课程为依托,探索实施“校内创新工作室+校外实训工坊”双工作室联动育人模式。校内,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及问题,形成课题组,建立工作室,建设校内智能制造实验中心,采取“1+X”的校内外双导师模式,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校外,以合作企业5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构建“沉浸式”企业实习新机制:1周职业素养+3周基本技能培训+3月顶岗(跟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研究,并延伸至毕业设计,推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学院致力于为行业培养高能力、高对口、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及管理人才,通过医展、游学、会议等形式让学生“走出去”开阔视野;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授课、引入职业资格考证等将导师“请进来”传道授业,多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协同发挥高校与企业、产业的多方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衔接、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的内外结合。

图3 校内外联动实验中心+实习实训基地

图4 多样化行业课程



04

携手产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紧密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采取“全职引进、项目引进、团队引进”等模式,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鼓励教师到科研院学术进修、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工程实践进修;通过与区域骨干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联合攻关行业共性技术,提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学院与相关企业双向流动制度,完善互聘机制,培养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营造汇聚人才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外引内培措施,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近3年内引进“甬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有4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8名教师入企实践进修,从企业聘请20余名资深工程师作为外聘教师,200余名技术人员负责专业实习指导,参与部分实践课程内容的教学。



建设成效

01

人才质量持续精进

自学院开办以来,连续三届学生均获得医疗器械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三届学生就业率97.6%,专业对口率96.4%;进入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人数稳步上升,占40.81%,其中24%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合作企业,留甬留慈率持续3年全校第一。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快速成长的工作者:有在西部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优秀基层干部,在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2021年宁波市大学生就业之星(全市仅10名),毕业半年内为企业降低20倍印刷成本的研发工程师。毕业生们扎根岗位,种种优异表现充分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的高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三年,学生在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9项,包括“挑战杯”和“互联网+”竞赛2金和1银的好成绩;成功申请相关专利32项,全面展现了学院在创新育人方面的丰硕成果。

图5 人才培养成果


02

专业建设深化不辍


近年来,校企双方携手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26门,合作编写《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自用教材8部,《数控机床与编程》、《工业产品设计与表达—机械产品开发概论》两本教材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称号;成功建设《工程图学基础》国家级一流课程和8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学院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专业建设经验,“践行‘OBE理念’,探索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的相关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产业学院的发展也反哺着专业的建设,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累计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2项、省实践教育基地1个以及省级教改项目8项,建设成果斐然。

图6 教育教学成果


03

社会影响辐射广泛


学院近三年吸引企业捐赠近3000万元,建设成果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和媒体报道20余次。2020年11月8日,学院建设成果更是得到了央视新闻的特别肯定,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2年至2023年间,学院推出的“医工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健康产业引领下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先后入选了中国高教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和提名案例。此外,学院获得了第八届恰佩克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的殊荣,并成功入选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典型案例,广受业内好评。

图7 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