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案例推介(转载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8-29 浏览次数: 13

编者按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总体情况




2017年5月17日,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成立。学院构建了以学校、政府、企业、协会联盟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020年6月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获得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省高校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省高校特色专业,且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获得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国家“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高校品牌专业、重点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高校重点专业、省一流专业,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建有电工电子、EDA、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师254人(含兼职教师152人),其中高级职称136人,博士、硕士生导师70余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7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9人,省产业教授7名,省“双创人才”5名、省“科技副总”17名、“科技挂职”15名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院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支撑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同时建有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省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省新能源装备及其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等优质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先后与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麟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集团、韩华新能源(启东)有限公司、上海南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指导、专业咨询和科研合作,并获得企业的好评。






举措成效
0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跨学科专业整合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应用学科交叉专业

学院推进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置包括先进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自动化设备等9个部分的微电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加快新工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近三年获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重点教材5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教师进行微电子技术再培训,充分利用企业研究人员及工程师,建设了一支254人的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1.2 推动产业学院内部科教融合,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

学院倡导和鼓励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企业标准融入教材、企业项目融入课程。例如集成电路封装(通富微电集成电路封装)、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麟力版图设计与验证)、电气控制课程(信捷PLC)等。充分利用机器人俱乐部等创造条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100%参与竞赛训练。建立以面聚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赛促创,以创推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和谐格局。


1.3 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毕业生到本领域就业比例高

学院优秀学生层出不穷,3名学生在校期间连续3年获得“江苏省十佳青年”表彰,并有学生获得“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南通市十大青春榜样”等荣誉称号,毕业生成为众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例如华为海思半导体测试部部长林建军、上海南麟副总吴春达、江苏起航开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龙、如皋团市委书记崔金等。近3年学院毕业生超过50%到本行业(领域)就业。

02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且均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近3年,学院建成“模拟电子技术”等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在线课程6门;开发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系统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5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群。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了《工程管理》、《工程伦理》、《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封装》等10余门课程;将集成电路设计、封测、设备制造、电力、电机等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实验和实践,推进企业项目、案例融入专业主干课程教学。

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师资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254人,其中正教授36人,副教授105人,企业教师152人,学校教师102人。

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优质育人基地,构筑“校中厂”、“厂中校”,建有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14个,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32个。

图1 专业建设情况

03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政校企协”合作理念,将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四年制课内外全方位育人的每个环节当中,组建了“张謇通科班”、“信捷电气班”等定向学生班级,构建了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3.1 产教融合,引产业主流技术和企业师资入课堂,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协同一体

以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为主线,围绕芯片设计、测试、封装、装备和应用各环节,构建产业链课程体系,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专”“特”教学平台。建立通富微电、信捷PLC、麟力芯片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展特色化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对产业和企业的认同感。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现场传道解惑,促进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工程实际。


3.2 科教融合,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互动联合育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共建共享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满足产、学、研、用多维度的科教平台,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面向校内师生和企业员工培训,联合开发集成电路测试、制造等多种教学科研实验设备,通过真实项目的教学背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图2 “政校企协”合作模式

04
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紧密围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成了一批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与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建集成电路研究院,与Altera、Silvaco、华大九天EDA、STC高性能单片机、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等联合实验中心,建成了拥有Bumping、WLCSP、FC、BGA、SiP等先进封测技术,QFN、QFP、SO等传统封测技术以及汽车电子产品、MEMS等封测技术,以及圆片测试、系统测试等测试技术等方面的产业级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

图3 部分工程创新中心和联合实验中心


 与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建面向直接服务于智能化、自动化终端客户的工控实训实验中心,拥有集可编程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控制、变频驱动等核心产品,智能机器视觉系统、基于示教的机械臂、机器人等前沿产品和信息化网络在内的全整套自动化装备,总价值超500万元。

 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工程一线、产业主流和现场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条件。承担了多个双创竞赛、每年近百人的省技师培训和2019年由16所高校百余名学生参加的省高校大学生万人计划冬令营。助推了高端处理器芯片、物联网、功率模块、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等方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表1 校企支撑的部分重要平台

05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5.1 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学院内部设立产业教授岗,选聘企业优秀人才到学院任教

出台《通科微电子学院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等4个人事制度,实行校企互聘、教学互评、管理互兼的“三互”模式;设立产业教授岗,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保障校企人员相互兼职、互认工作量和成果,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目前,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均实现校企互聘,企业教师与学生的生师比为11:1,省校级产业教授7名,省“双创人才”5名、省“科技副总”17名、“科技挂职”15名。


5.2 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将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把到企业锻炼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必须条件。每年派遣20名左右的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指导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依托合作企业的研发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合作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双创人才”、“科技副总”。


5.3 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校企教师联合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针对集成电路器件、设计及制造等复杂工程问题,面向实验、实习实训、双创、毕设等23门课程,组建校企教学团队,进行联合授课,实行“一课双师”、“双导师制”。


06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聚力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科研、教学、技术转化等方面的支持,突出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注重优质资源统筹和校企协调,共建共享。

建有科技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科技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联合研究中心2个,市重点实验室11个,市科技信息共享与专利服务平台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7个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相关产学研服务平台。包括:省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省新能源装备及其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南通市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南通市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南通市电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南通市射频产品设计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南通市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同时与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建空天互联网联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07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7.1 组织管理构架

学院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成立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实行理事会治理模式,南通大学赋予学院建设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理事会选择产生学院院长,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目前,理事会成员共19人,其中政府4人,合作企业5人(含联盟2人),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和“自我造血”能力。


7.2 教育教学管理

学院瞄准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成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了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探索了产业兼职教师引进和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


7.3 管理运营团队

学院成立日常管理运营团队。目前团队由政校企三方组成,共15人,其中政企人员7人。校方人员负责学院的日常管理、授课、考评;企业人员负责企业授课和实习实训等工作,政府人员负责协调政校企三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