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典型案例(转载自: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8-29 浏览次数: 13

编者按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拓展合作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公众号推出【典型】栏目,欢迎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投稿。



案例推介

PART
01

总体情况



2019年,广西科技大学联合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佛吉亚(柳州)排气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柳州)有限公司企业共建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以来,继续畅通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渠道,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积极推进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的改革,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卓越汽车工程师班建设,实施“3+1”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0余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捷报频传。新增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广西高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达到52.4%。学院应邀在全国车辆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年会、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全国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上分享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经验,年均接待各级部门领导及国内外高校、企事业专家学者40多批次,成果被多所区内外高校借鉴。

  


PART
02

建设举措及成效



01

服务区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亟需,构建产教融合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模式

汽车产业学院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卓越汽车工程师班),实施“3+1”培养模式改革。产业学院学生前三年进行校企混合师资校内阶段的基础培养全覆盖,最后一年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入选试点班的学生以准员工身份驻扎到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沉浸式企业研发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在企业技术中心、试验中心等部门企业导师及学院驻企科创挂职骨干教师的“双师带徒”模式指导下,开展整车性能试验、智能网联试验、电子电器EMC试验、NVH试验、技术专利和成果开发、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实际生产研发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测评表明,仅经过半年综合培养,试点班的学生产业科研能力、对外沟通交流能力、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均迅速提升,完全符合企业的预期,打消了区域汽车头部企业对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顾虑。

截止2023年2月,汽车产业学院2019级试点班除1名同学征兵入伍外,其余学生全部在柳州汽车产业链企业对口岗位就业。就业单位集中在新能源、车联网、智能网联等领域,为服务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创新人才支撑。

图1 企业试验中心工程师为学生进行项目测试演示


图2 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大赛

图3 试点班校企产教融合培养学生成效


02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依托车辆工程专业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成果,组织教师完成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继续推进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申报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专业认证工作方案,组织教师完成专业认证申请书需要的相关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材料,邀请了8名专家为车辆工程专业认证申报材料进行把脉把关,顺利完成了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并获得受理。


03

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合作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和《MATLAB程序设计》4门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运行,《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2门在线课程(SPOC)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已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开发了《直流电机的调速特性曲线测试实验》、《动力电池充放电实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制造虚拟仿真实验》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完成了《汽车底盘构造》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10余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建设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汽车底盘构造》等10余门实践课程真实项目案例库。

  


04


加强产业资源对课程与教学的渗透,重构课内外一体化产教科融合双创体系

汽车产业学院在第一课堂推进任务式、项目式的实践考核,在课程建设“两性一度”原则的指引下,充分将产业研发和生产的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强化学生能力本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定期面向本科生发布教师产业应用科研课题,以“工程微书院”、“项目工坊”的创新模式,通过双选积极吸纳学生进入校企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深度培养;学院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每年举办“开物杯”学科竞赛及成果展示,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汇报展示评审,对有潜力的项目,纳入企业孵化平台重点培育。定期发布合作企业创新创意预研类课题并纳入项目库,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重要来源,多渠道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结合能力。

图4 课内外一体化产教科融合的双创教学体系打造

  

学院将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打造成为企业新技术验证的“试验田”。基于大学生赛车俱乐部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在行业的重要影响力,形成了企业试验测试中心与赛车俱乐部定期技术交流的机制,鼓励将企业新技术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设计开发当中,并在赛场上检验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将赛车俱乐部创新平台打造成为汽车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试验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转化。企业每年会从内部征集创新创意类课题,收集员工的各类“奇思妙想”,为开展相关技术的探索、验证构建预研类项目库服务。基于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同步构建预研项目库,并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鼓励师生共研,并将部分课题转化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真题真做练真功,切实提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05


与区域汽车产业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科教融合高水平师资队伍

汽车产业学院充分发挥“校市相融”办学特色,在广西科技厅及柳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下,采取面向区域汽车企业定向合作课题“揭榜挂帅”模式,深度聚焦汽车产业链科技创新需求,先后选派了15名骨干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直接参与企业具体科创实践,围绕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为促进校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领域,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汽车行业企业联合承担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卡车协同开发及示范运营》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项,教师承担面向产业亟需的省级重大课题的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能力均得到快速提升,“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平台构建卓有成效,校企科创共生共赢局面打开,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主要环节优势的节奏逐渐加快。学生在校企教师共创的产业科创生态浸润式反哺培育下,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迅速。

图5 与区域龙头车企组建团队共同实施有组织科创


06

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产业学院持续加强与机械、汽车龙头企业的合作,作为共建单位积极参与到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西汽车集团牵头申报的科技研发平台。近两年来新增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广西高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达到52.4%。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是广西最高的科技研发平台,广西科技大学是该实验室合作共建单位中的唯一高校。产业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07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产业学院管理机制体制

为打破学校内部的组织壁垒、政策壁垒和学科专业壁垒,通过组织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学校对产业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其中院长1人,由广西科技大学校领导兼任,执行院长1名,由依托建设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院长兼任,副院长2名,分别来自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学院党委仍由校方人员构成,要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有效保障产业学院党组织作用的合理发挥。

组织合作企业共同修订《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章程》、《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各岗位职责汇编》、《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