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践|2024级环境设计系《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展示
作者:[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4-12-30 浏览次数: 13






Part 01

课程介绍

图片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24级环境设计一班、二班、三班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课对每位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不但体验到了专业的劳动,也端正了劳动态度,还通过微景观、盆景、花箱等设计找到一份小的专业成就感。以下是课程作品展示。

图片


Part 02

作品展示

图片


作品名称:《悟空》

作者:吴俊泽、冯坤、陶晓鹏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作品名称为悟空,创作灵感来自于花果山水帘洞,以玻璃水缸为容器造景,底部铺有沙土,石粒。主要以石块堆叠和流水方式表现,围绕孙悟空石像为主体,堆叠石块成门府,石像端坐于正中平台,双目紧闭静坐于水面上,周围石林耸立,左侧金箍和金箍棒闪亮点缀,烘托主题,点点绿植遍布周遭焕发昂扬生机,石像头顶设有水管制成的瀑布,配合水泵使得景象更具灵动。





作品名称:《和韵太极》

作者:董澍、陈锦佳、高雨斐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本次日式微景观设计以“和韵太极”为主题,旨在通过日式风格元素与太极图这一富有哲学寓意的图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且独具韵味的微观自然景观。







作品名称:《翠影狐踪》

作者:汪红梅、柳雨欣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翠影狐踪》是一个充满神秘与生机的山石青翠植物狐狸夏天盆景,它以自然为画布,以山石为骨架,以青翠植物为衣裳,以狐狸为灵魂,勾勒出一幅夏日山林的静谧与活力。这个盆景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自然复制品,它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微型世界。设计灵感来源于夏日山林中狐狸的灵动与神秘。在炎炎夏日,山林中的狐狸穿梭于青翠的植物之间,留下一串串轻盈的足迹。这个盆景旨在捕捉这种自然之美,将观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山林,体验那份宁静与和谐。

视觉元素:

山石:选用形态各异的山石作为盆景的主体,模拟自然山峦的起伏,为盆景提供坚实的基础。

青翠植物:精心挑选的青翠植物,如蕨类、苔藓、小型竹类等,它们不仅为盆景带来生机,也模拟了夏日山林的郁郁葱葱。

狐狸:以精致的狐狸雕塑或模型作为点睛之笔,放置在盆景中,仿佛在探索这片青翠的世界。









作品名称:《河亭山隐》

作者:王茹、赵涵曦、熊睿莹、张珂润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河是那潺潺流淌的灵动丝带,波光粼粼中倒映着天空与山峦的画卷。河水悠悠,诉说古老的故事,细石在它的怀抱中有着独特的韵味。河岸的亭台,宛如一位沉思的老者,古朴而雅致。飞檐翘角,在风中默默坚守,见证着四季更替。亭中有石桌石凳,仿佛还留存着昔日文人墨客的余温,他们曾在此吟诗作对,挥毫泼墨,那空气中似还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作品名称:《破瓷瓶中的自然之美》

作者:张依凡、向玉颖、刘彤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主体是一个破碎的蓝白相间的瓷瓶,瓷瓶上覆盖着绿色的苔藓,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营造出一种自然生长的感觉。瓷瓶内外,多肉植物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它们的叶片呈现出从绿色到粉色的渐变色彩,为整个景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这些植物的颜色从绿色到粉色不等,增加了作品的色彩层次感。瓷瓶旁边还有一些造型独特的枯木和树桩,进一步增强了自然景观的氛围。整体来看,这件微景观作品巧妙地将自然元素与破碎的瓷瓶结合在一起,将破碎转化为新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微观森林中的感觉。






作品名称:《门启兰亭》

作者:竺俐婷

班级:24环境设计二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门启”表示打开门户,迎接客人或新事物,这里寓意着打开心灵之门,迎接兰亭这一文化宝藏的熏陶和洗礼。幽深寂静的兰亭景里出现了一道门,结合现实与虚幻。道路旁交错种植着颜色鲜亮的花草,诱惑着人前往,路前铺设的黑色平台上浮着水,通往门的道路阻碍重重。整条道路将画面从中间分割成了两半,门后栽种着高大的植株。整个场景清晰明确,预示我们通往幸福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忽视这些诱惑,勇往直前,终会打开那扇心灵之门。








作品名称:《竹园》

作者:芮君怡、孙楠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借助盆景元素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这常常受到中国传统诗词、绘画的影响。例如,通过稀疏的植物、简单的山石和留白的空间,表达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间小径或者荒芜的孤村野渡。







作品名称:《天空云梯》

作者:陈虹伊、陈心如、丁子涵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天空云梯》主要由5种形状各异的多肉、两根树枝、一个仿真石门、一个插片小灯泡、若干棉花以及石阶组成。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神秘而又温馨的感觉,其中点缀了毛线,洒上水如同真实的植物,起到装饰作用,撒上的各类样式的小石子很好地填补了空白。多肉、木头与石头,三种色调极具生机,给人自然野趣之美。







作品名称:《绿肥红瘦》

作者: 单思捷、陈佳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制作过程中将微景观分为主景和次景,中间用鹅卵石小路将主次景分开,在小路上我们加了少数白色石头,这样小路既不会显得单调,又不会显得很突兀。主景部分我们主要用石头、草、树营造一种后园的安宁、清净之感。而次景就用一棵树去表达他的清和静,从而衬托出主景乃至整体。







作品名称:《幽径之境》

作者:董稼、董膺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曲折的小径蜿蜒深入,引领观者步入幽深的绿意之中。两旁绿植郁郁葱葱,宛如天然的屏风,守护着这片秘境,走在小径上,可以眺望远处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微风轻拂,枝叶轻摇,仿佛能听见枝叶间传来的窃窃私语,置身其间,好似能忘却尘世的喧器,心灵得以沉静,此盆景不仅是一处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逸。







作品名称:《文霜翠影》

作者:陆斐然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此盆景将文竹与白蜡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与意境效果。文竹以其纤细、优雅的枝叶展现出柔和之美,如同文人墨客笔下的细腻笔触。它象征着文雅、高洁,为整个盆景带来一种清幽的气质。其嫩绿的色泽,似是春日里最清新的色彩,在视觉上给人舒缓之感。白蜡则以其古朴苍劲的枝干作为支撑和点缀。枝干的线条刚硬且富有变化,展现出坚韧的力量,与文竹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白蜡的树皮质感粗糙,带有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时间的韵味。在布局上,将文竹置于盆景的中心偏上位置,营造出一种飘逸向上的感觉,仿若轻云。白蜡的枝干从底部或侧面伸展,环绕在文竹周围,似是守护,又像是与之共舞。二者相互映衬,刚柔并济,体现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意境,为观赏者带来一份宁静、雅致的视觉享受。石头则是整个盆景的基石与灵魂点缀。其粗糙的质地、奇特的形状,或如山峰耸立,或似溪边卧石,为盆景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山水意境。石头的沉稳与文竹、白蜡相互呼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稳定性。







作品名称:《苔痕幽梦》

作者:毛湘媛、刘佳欣、胡沈悦、李忻瑶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在图片中展示的微景观盆景,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自然世界。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各种绿色植物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从蕨类到小型树木,它们形态各异,共同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盆景内不仅有着绿色的植物,还有着用石头和苔藓打造的微型景观,黑色的石头模拟了山峰和小桥,增添了自然的野趣。而黄色的沙石铺成的小径则蜿蜒其中,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整个微景观设计精巧,仿佛将大自然的一角浓缩在了这个小小的盆景之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美。这个微景观盆景,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作品名称:《沙漠骆驼》

作者:孙伊玲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在一方的沙漠里,有许多仙人掌,干旱的沙漠的水成了不可多得的资源。沙漠并非死寂荒芜,在尘世之外,也有另一片充满神秘的地方。用沙石、多肉绿植构造出荒凉凉令人心生敬畏的沙漠景观。








作品名称:《孤山钓韵》

作者:乔雨馨、宋欣雨、董升宇、刘鑫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孤山钓韵》设计通过简约而富有意境的构图、丰富的设计元素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和美感的画面,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之美和山水画的诗意韵味,同时也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人生的淡泊与宁静。孤山象征着孤独与坚韧,渔人则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两者结合共构成一幅有诗意的画面。






作品名称:《奇乾村》

作者:童燕婷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奇乾村,位于中俄界河,是《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介绍的世界,也是呼伦贝尔之行最精彩的部分。这里人烟稀少,遗世独立于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目前村里只有七户人家,三家客栈。这里风景靓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张缈

班级:24环境设计三

指导教师:赵阳

设计说明:

无人在意的静谧角落,天肆横转倒灌,青笙再起,满目青苍野。在春天长出新芽,在荒芜中开出鲜花。石子的小路斑驳,是初夏的雨的味道。一场骤雨凌迟了一个季节,是原本缄默的绿潮迸发出的生命力,藏着一个湿漉漉的初夏。








作品名称:《蓝绿画卷》

作者: 蔡雨晴、陈姗姗、管海若、胡芳婷、毛思涵

班级: 24环境设计一班

指导教师: 邹慧

设计说明:《蓝绿花卷》以蓝雪花、香松、虎斑肾蕨、肾厥和常春藤为主要元素,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景观氛围。蓝雪花的湛蓝花朵如天空般澄澈,为花箱增添一抹亮色与清凉感。香松四季常青,其独特的针叶散发淡淡清香,带来生机与雅致。虎斑肾蕨与肾厥的叶片形态优美,绿意盎然,富有层次感。常春藤则垂落蔓延,柔化了花箱的边界。整体设计蓝绿交织,高低错落,宛如一幅立体的自然画卷,为空间注入宁静与活力,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与心灵慰藉。







作品名称:《冬境见径》

作者:刘懿娴、陶雨璇、唐于舒、刘乔、吴宇

班级:24环境设计一班

设计说明:此花箱设计方案以“冬境见径”为主题,旨在营造静谧、自然的视觉效果,同时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设计的具体特点包括:

1.  设计主题与功能:

主题:“冬境见径”,结合了冬季的自然景观,表达生命力和希望。

 功能:通过花箱的绿植隔断作用,增加空间的私密性和层次感,同时起到观赏与自然隔断的双重功能。

2.  植物选择: 紫苑:作为基调植物,花期较长,从8月到10月,其根部呈紫色,耐寒耐热,适合四季花箱使用。

姬小菊:花期集中在4月至10月,适合作为花箱的装饰植物。

金线石菖蒲:耐寒植物,适合用于多层花箱设计中,增加观赏性和生态价值。

3. 视觉设计:花箱中央的“Flower”字样使用了贴花图案设计,融入了花草元素,与整体主题呼应。

背景以草坪纹理衬托,呈现自然和谐的基调。

4.  设计层次: 花箱内分层种植,紫苑、姬小菊、金线石菖蒲等植物相互搭配,营造立体的绿植景观。

5.  团队信息: 由“24环设一班”小组设计完成,组员包括刘懿娜、陶雨璇、唐于舒、刘乔、吴宇。

此设计方案注重冬季景观的表达,以生命力与宁静为核心概念,同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作品名称:《照花》

作者:袁姣姣、王茜、张思佳、赵诗嘉、王震凯

班级:24环境设计一班

指导老师:邹慧

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通过花箱中多种植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富有自然美感与季节变化的景观效果,为室内外空间增添生机与艺术氛围,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整体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为主,白色的乒乓菊、白掌和仙客来相互呼应,营造出简洁纯净的视觉效果,奠定了整个花箱组合的基调。粉色的乒乓菊和淡紫色的鼠尾草则为组合增添了柔和与浪漫的氛围,使色彩更加丰富和谐。尤加利的灰绿色作为中间色调,起到了调和与过渡的作用,避免了色彩对比过于强烈,使整个花箱在不同季节都能呈现出自然而舒适的视觉感受。







作品名称:《坚韧》

作者:章涵文、肖茂玲、王若曦、穆多、欧镇淋

班级:24环境设计一班

指导老师:邹慧

设计说明:此花箱以坚韧为主题,采用木质结构,展现自然质朴之感。花箱中种植了多种植物,如塔柏、金边黄杨、绿萝等,这些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背景中的户外环境进一步体现了植物在自然中坚韧生长的状态。







作品名称:《盎然》

作者:陈语轩、董小艺、林小嘉、钱思潼、陆岩

班级:24环境设计一班

指导老师:邹慧

设计说明:

1.  回归自然

整体设计以自然为核心,选择丰富多样的绿植和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绿色植物的层次搭配,营造出贴近自然的氛围。

2.  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花箱内包含了多种植物,如常绿植物、观叶植物以及多肉植物,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机。这种搭配不仅美观,还体现了自然生态的丰富性。

3.  层次分明,布局精致

植物根据高度和体积进行了分层设计:高大的绿植放置在后方,低矮的植物和地被类植物布置在前方。这种设计增强了视觉上的纵深感,使整个花箱更加立体。

4.  细节体现自然气息

使用木质材料作为花箱的边框,结合石块和小装饰物,进一步体现自然主题。这种设计贴近自然,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温暖且舒适的环境。

5.  四季皆宜的景观

通过选用四季常青的植物,花箱不仅能够在冬季保持生机,还适用于全年展示,传递出“生命力蓬勃”的概念。

6.  视觉与文字的融合

图片中融入了“向自然出发”的文字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设计赋予了更多文化与艺术内涵。

此花箱设计强调自然、生态和艺术的结合,适用于庭院、公共场所或室内绿化,传递绿色生活的理念。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